hjc888老品牌黄金城(中国)有限公司

模板内页banner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新能源商用车补能发展全景分析:现状、挑战、场景与未来趋势

2025-09-25
在全球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,新能源商用车凭借环保、节能等优势,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。数据显示,1-8月,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71.3万辆和274.4万辆。其中1-8月,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累计48.1万辆,同比增长高达59%,国内销量占商用车总内销量的比例已达27.6%,渗透率显著提升。

随着新能源商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,补能问题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,补能方式的选择与完善直接影响着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与应用。
一、商用车补能方式现状
目前,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能方式主要包括充电和换电两种,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,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作用。
(一)充电模式
1. 普通充电:普通充电桩功率普遍在60kW - 240kW,单枪240kW以上的公共直流桩占比仅为8%。配备282kWh电池的重卡充满电需1小时左右,配备500kWh电池的重卡需2小时左右 。这种充电方式速度较慢,难以满足商用车高效补能的需求,但其设备成本相对较低,建设难度较小,在城市物流配送等短距离运输场景中应用较为广泛。
2. 超级充电:近年来,超充技术发展迅速,华为发布的液冷超充桩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600千瓦,在双枪同充的情况下,15分钟内便能补足重卡90%的电量;比亚迪联合中石化计划建设4000座兆瓦级闪充站,单桩功率超过1兆瓦,能够在5分钟内补能400公里 。超充技术大大缩短了补能时间,提高了运营效率,适用于长途干线运输等场景,但对电网要求高,建设成本大。
(二)换电模式
换电模式在特定场景中优势明显,其核心吸引力在于闪电般的补能速度和由此带来的高出勤率。在港口、矿山、钢厂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,换电模式已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,如武汉宝武集团厂区内的首座重卡换电站,能够为厂区内的50辆重卡在5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。宁德时代联合中石化启动“万座换电站”计划,预计在203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80%干线运力的“八横十纵换电绿网” 。换电模式采用“车电分离”商业模式,降低了用户购车门槛和电池衰减风险,不过目前电池规格碎片化,不同品牌电池包尺寸、接口互不兼容,限制了换电的通用性。
二、补能方式面临的挑战
(一)充电模式的挑战
1. 电网压力:兆瓦级超充瞬时负荷达到了常规峰值的3 - 5倍,老旧电网难以承载如此巨大负荷,为应对这一问题,需要配套储能系统,这无疑增加了成本。
2. 电池损伤:频繁超充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导致电池健康度3年下降8% - 12%,不仅影响电池使用寿命,还会使二手车贬值。
3. 标准不统一:商用车兆瓦级充电接口标准尚未统一,影响了超充设施的通用性和兼容性。
(二)换电模式的挑战
1. 电池规格不统一:不同品牌电池包尺寸、接口互不兼容,使得换电的通用性受到限制,尽管多家头部企业正积极推动跨品牌通用,但实现真正的标准化仍需时间。
2. 成本高昂:换电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,单座换电站建设成本超300万元,且回报周期长,给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。
3. 退役电池处理难题: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存在瓶颈,由于退役电池健康评估标准缺失,导致相关处理中心处理能力有限,无法充分发挥退役电池的价值。
三、补能方式的应用场景分析
(一)充电模式应用场景
1. 城市短途配送:城市配送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固定且里程较短,普通充电方式在夜间等非运营时间进行补能,基本可以满足车辆日常运营需求。而超充模式则可以在车辆运营间隙,利用短暂的时间快速补充电量,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。
2. 长途干线运输:随着超充技术的发展以及超充网络在高速公路等干线的布局完善,超充模式在长途干线运输中的应用逐渐增加。车辆在中途休息或装卸货的短暂时间内,通过超充快速补充电量,减少整体的运输时间。
(二)换电模式应用场景
1. 封闭、高频、短倒场景:如港口、矿山、钢厂等场所,车辆运输路线固定、运营时间集中,对车辆的连续工作能力要求极高,换电模式的快速补能优势能够充分发挥,保障车辆的高效运营。
2. 城市市政服务领域:像城市渣土、水泥搅拌等车辆,运营时间受限,且在城市中心难以找到合适场地进行长时间充电,换电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,确保城市服务的顺畅运行。
四、未来发展趋势
(一)技术创新
1. 超充 - 储能耦合系统:“超充桩+液冷储能”方案能够缓冲电网压力,减少对电网的冲击,成为解决超充电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。
2. 铅炭电池储能应用:吉林大学研发的稻壳碳添加剂电池,循环寿命提升30%,成本较锂电池降低40%,非常适配重卡储能场景,未来有望在商用车补能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。
3. 固态电池技术:全固态电池相较于锂电池具有安全性高、能量密度高、循环寿命长等优势,若能实现产业化及能量密度提升至450 - 500Wh/kg,将支撑商用车续航1000公里,有效解决长途运输里程不足问题。
(二)标准与生态协同
1. 换电国家标准提速:交通运输部牵头制定干线换电网络布局标准,推动跨车企电池包通用化,解决换电模式的标准化问题,促进换电网络的大规模推广。
2. “车 - 站 - 网”一体化:通过建设充换电数据全域监控平台,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,如上海试点的充换电数据全域监控平台。
3. 氢电互补探索:中石化加油站转型综合能源站同步布局加氢与换电,为新能源商用车的补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,满足不同用户需求。
(三)商业模式进化
1. 物流企业定制化补能方案:为货运车队提供“夜间换电+日间超充”混合方案,能够提升运营效率12% ,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,为用户提供更优化的补能选择。
2. 电池银行金融化:蔚来能源获宁德时代25亿元战略投资,推动电池资产证券化,促进电池资源的优化配置,为电池资产管理和运营提供新思路。
3. 县域光储充普惠模式:利用农村屋顶光伏+铅炭储能,降低偏远地区补能成本,有助于解决县域地区补能难题。
新能源商用车补能方式的发展对于整个行业的进步至关重要。虽然当前充电和换电模式都面临着一些挑战,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、标准的逐步统一以及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,新能源商用车补能体系将不断完善。未来,超充和换电双轨制补能网络将更加成熟,为新能源商用车在不同场景下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保障,助力交通运输行业向绿色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

标签

本文网址: /news/694.html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